跳至主要内容

皮肤癌

皮肤癌是香港常见的癌症之一,当中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佔皮肤癌总数的约90%。在2021年,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新症共有1 094宗,佔本港癌症新症总数的2.8%。按粗发病率计算,每十万香港人口中即有约15宗新增个案。虽然皮肤癌于香港的发病率远较西方低,不过本地的新症数目由2011年至2021年间亦录得41%的显着增幅。

虽然皮肤癌的发病率高,幸好死亡率不算很高,因为皮肤是最易观察到的器官,出现癌变时也较易注意到。若发现皮肤上有任何不寻常的异变,应及早求医,即使不幸确诊,亦可增加治愈的机会。

皮肤癌是甚么?

皮肤在日常生活中有几个重要的作用,能够保护身体免受伤害、透过排汗以降低体温及防止身体脱水。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其结构分为三层:最外层的是表皮、深层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皮肤表皮由三种细胞构成,包括基底细胞、鳞状细胞及黑色素细胞。

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旧细胞会被健康的新细胞推向表皮,然后死亡及脱落。整个过程受DNA控制,但当DNA受损时,新细胞会不受控地生长,形成癌症。皮肤癌大多出现于阳光照射得到的位置,如脸、唇、颈等,但也有可能出现于手掌、脚掌或脚趾缝等不常接触到阳光的部位。

皮肤癌最常见的有三种,包括基底细胞瘤、鳞状细胞瘤(两者统称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及黑色素瘤皮肤癌。其他皮肤癌病,如汗腺和毛囊出现的皮肤癌则很罕见。

  • 基底细胞瘤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基底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皮肤癌,占皮肤癌总数的约60%,也是最易治疗的一种。患者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士。基底细胞瘤常见于头、颈和上身的外皮,而鼻子也是常见的部分。发病部位的面积不大,若在脸、耳或颈出现,大多像一粒珍珠;如果于胸背出现的话,则会呈鳞状或像枯死的皮块。患处有时会出血,甚至出现溃疡,结痂后又会再复发。

    基底细胞瘤增生较慢,亦较少扩散,但不治疗的话,会进入皮肤内部,侵害邻近组织,令治疗变得困难。

  • 鳞状细胞瘤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鳞状细胞瘤约占皮肤癌的30%,患者多为50岁以上人士。患处一般会呈红斑、小结节或溃疡,多出现于经常被阳光照射的部位,例如头、颈、手和前臂等,但有时亦会在上身和腿部出现。如果出现在嘴唇或耳朵等位置,侵害性较高,也较易扩散。

  • 黑色素瘤 (Melanoma)

    黑色素瘤癌虽然只占皮肤癌的10%,却是最严重的,死亡率亦是皮肤癌中最高。癌细胞会迅速生长,通常在患病初期已有扩散的迹象,可以扩散至肺、肝或大脑。

    亚洲人的黑色素瘤癌常出现于阳光不易照射到的位置,例如脚掌、手掌、指甲床或黏膜薄膜等。初起时皮肤上会冒出一个新斑点,或是身体上原有的斑点或痣产生变化,例如面积扩大、形状改变或颜色转变,过程由数星期至数个月。黑色素瘤的形状一般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骤看以为是污迹,颜色亦不一,又或伤口呈卫星状,有可能急速增大。若出现这些情况,便应立即求诊和检查。

甚么人较易患上皮肤癌?

皮肤癌主要由紫外线(Ultraviolet,简称UV)引起,紫外线的主要来源是阳光,其次是健身美容时所照射的紫外光灯。紫外线有3个波长,其中UVB是引致基底细胞瘤及鳞状细胞瘤的主凶,而UVA则容易引致黑色素瘤癌,人工晒灯床释放大量UVA,所以引致黑色素瘤癌的风险亦特别高。

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是会累积的,即使表面没有被晒伤,但经过长年累月在户外接触阳光,皮肤组织仍会受损。有研究显示,若皮肤细胞在年幼时受损,而成年后仍不加以保护,继续曝晒,便会令本已受损的细胞产生癌变。而有些不常接触阳光的部位患上癌症,便可能是与遗传有关的。任何肤色的人都可能患上皮肤癌,高风险因素包括:

  • 身上的痣特别多。
  • 身上有色斑(称为日光性角化病)。
  • 家族中曾有人患过黑色素瘤癌。
  • 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
  • 经常曝晒,尤其曾曝晒至脱皮。
  • 肤色白晳,晒不黑但容易灼伤。
  • 红发或金发,眼睛颜色较浅。
  • 免疫系统弱,例如曾接受器官移植或爱滋病测试呈阳性反应的人。
  • 皮肤曾烧伤、受伤或曾接受其他皮肤病的治疗,例如需要涂湿疹或牛皮癣药。
  • 经常接触化学致癌物质。

皮肤癌有甚么征状?

不同种类的皮肤癌有不同的征状,比较常见的征状包括:

  • 皮肤上发现新的斑块,看上去和附近的斑点不同。
  • 患处痕痒、疼痛或发炎。
  • 伤口长期无法愈合。
  • 痣或斑点变大、变形或变色。
  • 身上的痣出现以下情况:
    • 外观不对称。
    • 边缘不规则或模煳不清。
    • 颜色不均匀、深浅不一。
    • 大小超过6毫米或有变大的情形。
    • 表面有不规则的隆起现象。

预防

皮肤癌的风险因素包括:
  • 长期接触阳光的紫外线,或其他来源如日光灯及人工晒灯床;
  • 有白皙、容易灼伤和不会晒黑的皮肤;
  • 有红色或金色的头发和较浅色的眼睛;
  • 身上有很多痣;
  • 身上有色斑,例如日光性角化病,是由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所引起;
  • 某些会影响皮肤的遗传问题,例如着色性干皮症;
  • 个人或家属曾患过皮肤癌;
  • 皮肤曾晒伤,尤其是于早年时;
  • 因皮肤病而接受紫外线照射,例如湿疹、牛皮癣;
  • 接触致癌物质,例如砷(砒霜)、沥青;以及
  • 免疫系统较弱,例如感染爱滋病毒或曾接受器官移植。

要减低紫外线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最重要是减少阳光直接照射皮肤,尤其是在阳光最猛烈的时候。在紫外线指数偏高的日子,市民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户外曝晒。在阳光下,市民应采取适当防晒措施,例如利用伞子、戴阔边帽、使用能阻隔紫外线的太阳眼镜、涂上可阻隔紫外线 A 及紫外线 B 的广谱防晒液等。市民亦应避免使用日光灯或人工晒灯床,并遵从职业安全及健康规定,以减低在工作场所接触到致癌物(如沥青)的风险。

如身体上的痣出现不寻常的改变 ,应尽早求医。

anchor

如何检查和诊断皮肤癌?

如发现有可疑的斑点或痣,应尽快求诊作诊断。如医生怀疑病人患上皮肤癌,会建议于相应部位作活组织切片检查,以便进一步检验。

活组织切片是一个简单的手术,很快便完成。医生会先局部麻醉相关部位,将该处的组织切出,再用一至两针缝合伤口加快痊愈。组织会被送到化验所,由病理学专科医生用显微镜观察,大约一星期便会有结果。

皮肤癌有甚么治疗方法?

医生会视乎癌肿的大小、类型、位置及发展阶段等,替病人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1. anchor

    外科手术

    有时候,医生于进行活组织切片诊断时,就已经把癌变部分切除,不需再用其他方法治疗。但如果癌肿较大,或已由表皮扩散到体内,便要割除更多组织。

  2. anchor

    莫氏手术 (Mohs Surgery)

    这方法属微创手术,可避免在手术时切除健康组织。医生会为患者逐层切除癌肿,每切一小块皮肤,便会在手术室的显微镜下观察,直到最后切下的皮肤不再发现癌细胞。这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大面积的皮肤癌,尤其是已深入皮下或复发的癌肿,亦有时用于切除敏感部位的皮肤癌,例如眼球附近。

  3. anchor

    冷冻治疗

    冷冻手术通常用于无法进行其他手术的患者,透过超低温的液态氮喷射癌肿部位,冻死癌组织和附近的皮肤。手术后的几天,伤口会疼痛、红肿,甚至起泡,冻死的组织随后会自动脱落,约数星期后,伤口便会愈合,但可能会留下一个白色的疤痕。

  4. anchor

    烧灼术

    主要用于治疗表层的基底细胞瘤。医生会先局部麻醉隆起或有斑点的皮肤,再用类似小匙的刮除刀,将癌肿挖出来,最后在伤口处进行电灼,帮助止血和杀死残馀癌细胞。伤口在几个星期后可以愈合,手术后可能会留下浅色的疤痕。

  5. anchor
  6. anchor

    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结合光源及药膏的治疗方法,将对光特别敏感的乳剂涂在癌变的皮肤上,再用光源照射以杀死癌细胞,主要是治疗皮肤表面或接近皮肤表面的癌症。方法是先把专用的乳剂涂在患处,几小时后,乳剂开始发挥作用,便用光源照射癌肿,照射完毕后再用胶布和纱布裹住患处。治疗有时需重复进行2至4个星期,才会有较好的效果。患者于接受治疗后至少六星期内,需避免让患处接触阳光。治疗后一般不会留下疤痕,伤口也很快可以愈合。

    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可能会感到痛楚,尤其若癌肿位于脸部。有需要时病人可要求医生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痛楚。

  7. anchor

皮肤癌和相关治疗会引起甚么并发症?

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副作用,例如患处的皮肤会红肿、疼痛等,但这些副作用会逐渐减轻。若患处面积较大,以手术进行切除后,伤口可能无法直接缝合,便需要进行植皮或整形重建手术,尽量减少对外观的影响。

皮肤癌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顾自己?

一般来说,患基底细胞瘤及鳞状细胞瘤的病人康复进度较快。曾患过黑色素瘤的病人,复发机会较高,需定期复诊跟进。病人亦应经常检查身上有没有出现异常的痣、斑点或难以愈合的伤口,提防皮肤癌复发。

手术或治疗后,病人应遵从医生的指示进行日常活动,如沐浴和运动等。康复后可在户外活动,但要做足防晒措施。此外,患者不宜因手术留有疤痕,害怕别人的异样目光而疏远人群。病人应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动,因为这对纾缓情绪也有帮助。

另外有研究显示,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如胡萝卜素及维他命E等,有助减低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防止皮肤癌。含丰富胡萝卜素的食物包括红萝卜、地瓜、木瓜及杏等,而含丰富维他命E的食物有橄榄油、深绿色蔬菜、小麦胚芽、豆类及坚果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