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筛查

风险因素

烟草释放超过7 000种化学物质,包括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烟草是世界卫生组织辖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一类致癌物质。吸烟者有较大机会患上多种癌症,例如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膀胱癌、肾癌、胃癌、子宫颈癌和大肠癌。除了癌症外,吸烟者亦有较大机会患上心脏病和脑血管病。

此外,吸入环境中的二手烟亦会增加患肺癌、心脏病和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的机会。

使用电子烟同样对身体有害。现时已有确据证明,除了尼古丁外,大部分电子烟产品还含有并释出多种可能会危害健康的有毒物质。长期吸用电子烟会增加罹患癌症、心肺疾病,以及其他与吸烟有关连的疾病的风险。

饮酒对健康会构成即时和长远的影响。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对自身和他人带来由意外或暴力等造成的即时危害,亦会增加酒精中毒甚至死亡的风险。

就癌症风险而言,饮酒并没有安全饮用水平。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辖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质。饮酒愈多,患癌的风险愈大。而随着时间累积饮酒愈多愈会增加患上多种癌症的机会,如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肠癌和女性乳癌等、及其他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硬化、肥胖、心脏病、中风和精神与行为障碍。

不健康饮食习惯,包括摄取大量饱和脂肪酸、总脂肪摄取量过高及膳食纤维摄取量不足,可导致肥胖或缺乏某种营养。继而增加患上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进食大量红肉,特别是加工肉类,与患上大肠癌的风险有莫大关系,而大肠癌是本港近年最常见的癌症。

鼻咽癌在香港等华南地区甚为普遍。有证据显示,食用咸鱼等腌制食物而摄入当中的亚硝胺会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风险。

缺乏体能活动是引致罹患非传染病(即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的风险因素之一,亦是导致全球多个地方超重和肥胖比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些研究显示,单是缺乏体能活动这一环,已令患上逾十种癌症(例如肝癌、前列腺癌、大肠癌、乳癌和子宫体癌)的风险增加。

体重指数是量度过重和肥胖程度的其中一种方法,计算方法是把体重(以公斤为单位) 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公斤/米²。对香港的华裔成年人来说,体重指数达23.0至少于25.0公斤/米²即属超重,而体重指数达25.0公斤/米²或以上即属肥胖。对大多数亚洲包括华裔的成年人来说,中央肥胖的定义是男性腰围为 > 90 厘米及女性腰围为 > 80厘米。

肥胖会增加患上部分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及子宫内膜癌)及一些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胆固醇、糖尿病、脑血管病、胆囊病、骨关节炎、睡眠窒息症等。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致急性肝炎。大约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体感染的婴儿不能清除这种病毒,因而变成慢性带菌者,并可能在日后患上慢性肝炎,肝脏永久损坏或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称为慢性肝炎)是肝癌于本地的主要成因。本港约有80%的肝癌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会与透过因进食受污染的食物而吸收的黄曲霉毒素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肝癌的风险。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人类乳头瘤病毒(又称HPV)是一组包括150多种类型的病毒,其中约40种会感染人类的生殖器官。HPV感染一般出现在曾经有性生活的人士。

HPV是全球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性传播病毒感染,可引致子宫颈、阴道、外阴及肛门的癌前病变及癌症。大部分子宫颈癌是由于持续感染其中一种致癌(或高风险类型)的HPV所致。

除了生殖系统癌症外,HPV亦可引致口腔癌、口咽癌等。

大部份人主要接触的紫外线源自阳光,其他紫外线的来源包括日光灯及人工晒灯床。

适量接触阳光,有助身体制造维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但过量接触紫外线会晒伤皮肤、催生皱纹、导致皮肤提早老化,亦会增加患上皮肤癌和白内障的风险。

环境污染,含有致癌化学物质的空气、水和土壤而引致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1%至4%。通过饮用水或室内和周围空气污染,可能会接触到环境中的致癌化学物质。一般而言,暴露于户外的空气污染环境中,特别是悬浮粒子,会导致肺癌,而柴油引擎废气排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于世界不同角落。

职业性癌症病人,集中在特定的职业群组,他们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若干公认的致癌物质,例如石棉、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和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