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釋放超過7 000種化學物質,包括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煙草是世界衞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第一類致癌物質。吸煙者有較大機會患上多種癌症,例如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膀胱癌、腎癌、胃癌、子宮頸癌和大腸癌。除了癌症外,吸煙者亦有較大機會患上心臟病和腦血管病。
此外,吸入環境中的二手煙亦會增加患肺癌、心臟病和出現呼吸道不適症狀的機會。
使用電子煙同樣對身體有害。現時已有確據證明,除了尼古丁外,大部分電子煙產品還含有並釋出多種可能會危害健康的有毒物質。長期吸用電子煙會增加罹患癌症、心肺疾病,以及其他與吸煙有關連的疾病的風險。
飲酒對健康會構成即時和長遠的影響。短時間內大量飲酒會對自身和他人帶來由意外或暴力等造成的即時危害,亦會增加酒精中毒甚至死亡的風險。
就癌症風險而言,飲酒並沒有安全飲用水平。酒精被世界衞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飲酒愈多,患癌的風險愈大。而隨著時間累積飲酒愈多愈會增加患上多種癌症的機會,如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和女性乳癌等、及其他疾病包括胃炎、胃潰瘍、肝硬化、肥胖、心臟病、中風和精神與行為障礙。
不健康飲食習慣,包括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酸、總脂肪攝取量過高及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可導致肥胖或缺乏某種營養。繼而增加患上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
進食大量紅肉,特別是加工肉類,與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有莫大關係,而大腸癌是本港近年最常見的癌症。
鼻咽癌在香港等華南地區甚為普遍。有證據顯示,食用鹹魚等醃製食物而攝入當中的亞硝胺會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缺乏體能活動是引致罹患非傳染病(即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的風險因素之一,亦是導致全球多個地方超重和肥胖比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些研究顯示,單是缺乏體能活動這一環,已令患上逾十種癌症(例如肝癌、前列腺癌、大腸癌、乳癌和子宮體癌)的風險增加。
體重指數是量度過重和肥胖程度的其中一種方法,計算方法是把體重(以公斤為單位)除以身高(以米為單位)的平方:公斤/米²。對香港的華裔成年人來說,體重指數達23.0至少於25.0公斤/米²即屬超重,而體重指數達25.0公斤/米²或以上即屬肥胖。對大多數亞洲包括華裔的成年人來說,中央肥胖的定義是男性腰圍為 > 90 厘米及女性腰圍為 > 80厘米。
肥胖會增加患上部分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等。
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致急性肝炎。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稱為慢性肝炎)是肝癌於本地的主要成因。本港約有80%的肝癌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會與透過因進食受污染的食物而吸收的黃曲霉毒素產生相互作用,增加肝癌的風險。
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是一組包括150多種類型的病毒,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HPV感染一般出現在曾經有性生活的人士。
HPV是全球最常見的生殖系統性傳播病毒感染,可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其中一種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HPV所致。
除了生殖系統癌症外,HPV亦可引致口腔癌、口咽癌等。
大部份人主要接觸的紫外線源自陽光,其他紫外線的來源包括日光燈及人工曬燈床。
適量接觸陽光,有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但過量接觸紫外線會曬傷皮膚、催生皺紋、導致皮膚提早老化,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
環境污染,含有致癌化學物質的空氣、水和土壤而引致的癌症佔所有癌症的1%至4%。通過飲用水或室內和周圍空氣污染,可能會接觸到環境中的致癌化學物質。一般而言,暴露於戶外的空氣污染環境中,特別是懸浮粒子,會導致肺癌,而柴油引擎廢氣排放的情況仍普遍存在於世界不同角落。
職業性癌症病人,集中在特定的職業群組,他們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若干公認的致癌物質,例如石棉、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
市民不應使用任何煙草產品,吸煙者亦應立刻戒煙。戒煙可以減少患上與吸煙有關的疾病,如肺癌、呼吸道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等的機會,同時保障家人免受二手煙的毒害。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控煙」網頁。
由於飲酒可導致的傷害遠超其好處,不飲酒人士不應因為相信飲酒有可能改善健康而開始飲酒。如選擇飲用酒精飲品,便應節制以盡量減少與酒精相關的危害。兒童及孕婦切勿飲酒。另外,市民應避免在駕車、操作機器、處理危險物品或進行劇烈運動前,以及在服用藥物期間飲酒。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 「活出健康新方向 - 飲酒與健康」網頁。
確保攝取充足的蔬果可進一步降低患上各種癌症,例如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和大腸癌的風險。
進食足夠分量的蔬果亦是健康飲食內重要的一環。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400克的蔬果(約為5份蔬果)以預防各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及部份癌症。
均衡飲食和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有助降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而避免進食含有亞硝胺的食物有助減低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活出健康新方向 - 健康飲食」 及「健康飲食專題」網頁。
定期進行體能活動不但可改善心肺功能,減低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而且有助維持適當的體重及保持骨骼、肌肉和關節健康。此外,體能活動有助減低更年期婦女的骨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症;亦可減少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活出健康新方向 - 體能活動」網頁。
要保持健康,不論體重指標多少,香港華裔男性的腰圍應保持少於90厘米及女性的腰圍應保持少於80厘米。
為維持健康體重和腰圍,市民應積極減少攝取糖份。均衡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活動能有效達至及保持適中的體重。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活出健康新方向 - 制止糖尿病及肥胖問題上升」網頁。
現時已有疫苗能有效預防乙型肝炎。自1988年起,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已成為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一部分。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依時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為有效對抗乙型肝炎及肝癌的重要方法。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乙型肝炎疫苗」網頁。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已證實有效預防該病毒的感染。HPV疫苗屬處方藥物,必須經註冊醫生的臨床評估後才可使用。
政府已撥出資源,擴大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以涵蓋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疫苗接種計劃,並由 2019/20 學年起,為合資格的適齡小學女學童提供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接種,以預防子宮頸癌。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子宮頸癌疫苗接種」網頁及家庭健康服務「兒童健康- 免疫接種」網頁。
要減低紫外線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最重要是減少陽光直接照射皮膚。不要使用日光燈或人工曬燈床。如身體上的痣出現不尋常的改變 ,應盡早求醫。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紫外線與健康」網頁。
篩查是指為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或患病風險較高的人, 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
政府已先後推出兩項癌症篩查計劃,分別是子宮頸普查計劃及大腸癌篩查計劃。
政府和醫護界別合作推廣子宮頸篩查,鼓勵婦女定期進行子宮頸篩查,以預防子宮頸癌。
建立子宮頸普查資訊系統(系統)(www.csis.gov.hk)是為了讓醫療服務提供者能夠互通資料。系統是儲存和處理相關資料的中央電子資料庫,當中包括參加者的個人資料、篩查結果及建議的覆檢日期等。
詳情請瀏覽子宮頸普查計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