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香港最常见的癌症。在2022年,肺癌新症共有5 707宗,占本港癌症新症总数的16.1%,而男女宗数比例约为1.4比1。按粗发病率计算,每十万香港人口中即有约78宗新增肺癌个案,而男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70岁,女性则为68岁。肺癌是本港致命癌症的首位。在2022年,肺癌导致3 782人死亡,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5.7%。
及早发现肺癌能提升治癒率,可惜大部分病人确诊患上肺癌时已达中期或晚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高危人士例如烟民与经常吸食二手烟的人要对呼吸道疾病保持警觉,即使不幸患上肺癌,亦能及早发现,增加治癒率。数据显示,整体肺癌患者的五年相对存活率为21.8%。第一期的五年相对存活率为72.4%,第二期为45.4%,第三期为24.6%,而第四期患者的五年相对存活率仅有7.8%。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于下呼吸道系统产生,如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表皮细胞等部位。
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以下征状可能是患上肺癌的征兆:
要减低患上肺癌的机会,建议市民:
经审视现有的国际科学实证及本港实际情况后,政府辖下的「癌症预防及普查专家工作小组」提出以下有关肺癌筛查的建议,旨在提供一般参考资料,协助医生在肺癌筛查方面为市民提供个人化建议:
要减低患上肺癌的风险,第一级预防策略至为重要。吸烟人士应该戒烟,非吸烟人士则切勿吸烟。
不建议一般风险的无症状人士接受常规肺癌筛查(包括胸肺X光检查、痰液细胞检查或低辐射量电脑扫描)。
目前的数据并不足以评估以低辐射量电脑扫描方式进行肺癌筛查的利弊和成本效益,亦不足以断定应以什麽准则(例如筛查对象和最有效的筛查程序)在本地进行此类筛查。根据海外文献,如重度吸烟人士(即吸烟量大于20至30包年*而仍在吸烟或戒烟尚未超过10至15年的人士),即使没有症状,患上肺癌的风险亦会较高。这类人士接受低辐射量电脑扫描的肺癌筛查或会有益处。大多数海外建议指出有关人士一般在50至55岁开始接受肺癌筛查,直至74至80岁为止,通常每年或每两年接受一次筛查。由于目前尚未有充分证据证明此等准则适用于本地情况,因此重度吸烟人士应与医生商讨接受低辐射量电脑扫描筛查的利弊(包括筛查或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以及或须进行跟进检查),了解情况后再作出切合个人需要的知情决定。
不建议较高风险的无症状人士接受以胸肺X光检查或痰液细胞检查方式进行肺癌筛查。
*包年=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的年数
治疗肺癌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体外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其他支持性的纾缓症状方法包括激光、内放射、药物等,这些治疗方法可单独或合并使用,医生会视乎病人的病情而定。
这是针对早期未有扩散的肺癌最佳治疗方法,最早期的病人手术后的痊愈率可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按癌肿的情况,手术可能切除肿瘤及周边部份组织,亦可能切除整个肺叶甚至整边肺部。
体外放射治疗可应用于早期肺癌作根治性治疗,适用于因年老或其他疾病不适合接受手术的病人。如果病人的癌肿瘤有局部扩散的情况,或在手术后要消灭未能切除的癌细胞,或已有癌肿瘤扩散的症状(例如骨痛、脑部转移等),医生会利用辐射线去破坏癌细胞。
标靶治疗使用针对某类癌肿细胞特征而设计的药物,副作用较传统化疗为少,较少影响骨髓造血细胞或免疫系统,适合用于某特定类型的后期肺癌病人。
病人经过手术、放射或抗癌药物治疗后,康复期间时应谨记以下事项:
虽然手术与药物治疗可以缓解部份甚至完全缓解肺癌病情,可惜肺癌的复发率相对偏高,其中很大原因是病人通常在肺癌扩散后才接受治疗而影响治疗成效。因此病人在康复期间必须坚持定期复诊,密切监察康复进度。若癌病复发,亦能够及时接受诊治。
支气管镜检查是一个内窥镜检查.医生会将支气管镜放进鼻孔或者呼吸管,以检查病人的气管及支气管。
如有任何查询,请联络主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