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在2021年,胃癌新症共有1 306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4%。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8宗新增個案。在2021年,胃癌導致631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4.2%。胃癌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男性和女性新症年齡中位數分別為71歲和70歲。
胃癌沒有特定的初期症狀,不少患者只當成胃部不適而掉以輕心,延誤診治。因此過半患者到察覺患病接受治療時,通常已擴散到其他組織,而病情亦已到中晚期。
胃是消化系統中的一部分,會分泌胃酸幫助消化,並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然後透過腸道蠕動將食物逐步轉入腸道繼續消化程序。
當胃部細胞出現異變,發展成為惡性腫瘤,就是胃癌。不過胃癌的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
引致胃癌的因素有很多,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可能增加患胃癌的機會,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患上胃癌的病人可能會出現以下徵狀,但這些徵狀亦可能是因其他更常見的情況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所引致。如有懷疑,應盡早向醫生求診:
胃癌的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不過有幾種風險因素會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包括:
一般而言,奉行健康的生活模式,例如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均衡飲食(包括攝取充足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進食鹽漬食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避免吸煙和飲酒,可以減低患上胃癌的風險。
根據現有的國際和本地科學證據,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就本地人口提出了針對胃癌的篩查建議:
一經確診,醫生會因應癌症分期建議病人採用以下的治療方法:
胃癌病人和治療常見的併發症有:
頭暈、心悸、排出漆黑色有如柏油樣的大便、嘔吐有如咖啡渣狀物。
會導致總膽管受壓。病人會出現眼白及皮膚呈現黄色和大便呈現灰土色等的黃疸徵狀。
幽門是胃部末端的括約肌結構,若被腫瘤阻塞,食物便不能順利經幽門送到十二指腸,因而出現上腹部脹痛和嘔吐。
癌腫會令胃部穿孔並引致腹膜炎。腹膜炎是可致命的急症,病人會出現腹部壓痛。
可能出現接口滲漏。另一方面,進食後出現嘔吐、腹瀉、暈眩和血壓低等情況。原因是當部份或全胃切除後,食物會過份迅速送達小腸,因而產生相關的反應。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抵抗力減低、腹瀉、噁心、嘔吐和疲倦等。醫生會安排定期驗血,以監察骨髓功能。醫生亦會處方藥物以減輕化學治療的副作用。
治療胃癌的標靶藥物可能引致腹瀉、噁心、嘔吐和影響心臟功能。醫生會處方藥物以減輕標靶治療的的副作用。醫生亦會安排定期心臟檢查。
切除胃部後,病人在飲食習慣需作出調節:
上腔內視鏡檢查,俗稱胃鏡檢查,是診斷上腔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部位疾病的最佳方法。病人患有上消化道潰瘍或出血、懷疑食道癌與胃癌疾病、消化不良、胃酸倒流、吞嚥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胃鏡檢查。相對傳統X光檢查,胃鏡檢查除能更準確發現致病原因,亦能同時通過各種輔助儀器,對病源作活鉗樣本化驗及進行治療。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
胃切除手術最常用於治療惡性腫瘤,有時亦用於治療胃部良性病變。手術切除至今仍是唯一有機會治癒胃癌或助胃癌病人長期存活的有效方法。此外,若姑息性切除手術可行,它亦能有效地紓緩病人消化道阻塞、出血、穿孔等症狀。
適用於大多數可切除的胃癌,一般會於上腹中間打開切口,然後按治療胃癌的切除手術原則進行手術。
現時腹腔鏡胃切除被認為適用於部分早期胃癌。一般會於上腹打開約五個1至4厘米的切口,透過腹腔鏡進行手術。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