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甲狀腺癌新症共有1 04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0%。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4宗新增個案。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較高,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約為3.6比1。
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不過,透過現時的醫學技術,即使甲狀腺腫瘤很小,也能偵測得到,同時新式療法也令治癒率提高。數據顯示,第一至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仍相當高 (>95%),而第四期仍達到69%。但正因為它發展緩慢,即使曾患甲狀腺癌,亦有機會在多年後復發,所以患者必須定期覆診跟進。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面和咽喉下面,呈蝴蝶狀,是一個內分泌組織,負責分泌甲狀腺素。在甲狀腺後面的是副甲狀腺,負責分泌副甲狀腺素。甲狀腺素能調節新陳代謝、血糖、心跳和腎功能等,而副甲狀腺素則可以調節身體鈣質、平衡骨骼的鈣質、促進小腸及腎臟吸收鈣質。當甲狀腺的細胞異常增生,舊細胞又未曾死亡,細胞便會不斷堆積,形成癌瘤。 甲狀腺癌可分為四類,治療方法亦會因發病對象不同而有異:
除以上類別外,甲狀腺也可能出現淋巴瘤,屬於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一種,不過很罕見。
甲狀腺癌的成因仍不清楚,有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甲狀腺癌常見的徵狀包括:
甲狀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病人可能會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若有懷疑,應儘快求診和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目前不建議為一般風險的無症狀人士作甲狀腺癌篩查。
患甲狀腺癌的較高風險人士(包括在嬰孩期曾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或有「家族性甲狀腺癌」或「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家族史),應考慮諮詢醫生,以決定是否需要及如何進行篩查。
利用一支細針慢慢插入頸部的硬塊,抽出細胞,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醫生可能會借助超聲波掃描來確定細針插入的位置。
如果幼針抽驗無法取得足夠的活組織,醫生便需要為病人進行手術來抽取活組織樣本。醫生會在甲狀腺附近的皮膚先切一個小口,然後切取一小塊甲狀腺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組織是否有癌細胞。
病人應提供現時所服藥物的詳情,特別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藥物,以及任何過敏反應的資料。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藥物的病人或會因而需要暫時停服或調較劑量。
醫生會利用超聲波描繪頸部及甲狀腺內部的圖像,查看當中組織是固體硬塊還是囊液。
醫護人員會將小量放射性碘注射入病人的血管,二十分鐘後,病人躺在床上,醫護人員會將伽瑪攝影機放於病人的頸部,以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由於癌細胞不像正常甲狀腺細胞般吸收放射物質,故此攝影機得出的影像可以顯示癌瘤的位置。
甲狀腺癌主要是以手術治療,醫生會視乎病人的情況,決定只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在進行手術時,醫生亦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否受癌細胞影響;若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在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後,病人須要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替代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這亦可以幫助抑壓甲狀腺刺激荷爾蒙(TSH)的分泌。如果甲狀腺刺激荷爾蒙處於高水平,有可能會刺激剩餘的癌細胞,令癌症復發。
如果手術後仍有癌細胞殘留於頸部、或無法以手術移除癌腫瘤,醫生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這方法較常用於治療髓質癌及退行發育癌。假如癌症復發,也可能使用這種方法治療。
進行治療前,醫院須要為病人製造適合頭頸的透明膠面具,這面具與治療床連接,以確保放射治療時病人的頭部處於正確位置。
進行手術切除甲狀腺後,病人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副作用:
手術治療可能會引致的風險及併發症包括:
病人接受手術前後和康復期間,應謹記以下事項:
應盡早下床走動。如果需臥床,應跟隨治療師的指導,定時作足部移動及深呼吸。為了保持氣道暢通,需要以半坐的姿勢臥床。手術後一段時間內,病人吞嚥時會感到痛楚,可能要進食流質或較軟的食物。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所需藥物(例如甲狀腺荷爾蒙、鈣片及維他命D)。
即使甲狀腺被切除,也有復發的機會,因此病人需定期覆診及檢查有否復發。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半年,醫生會安排病人進行同位素碘全身掃描及抽血檢驗甲狀腺球蛋白,以確定沒有殘留癌細胞。此後醫生會定期替病人進行頸部檢查及抽血檢驗等,以偵察復發。
若因治療副作用而暫時無法正常進食,可先以飲用高營養及高熱量的營養補充飲品替代。
放射同位素碘(放射碘)是附帶輻射的碘質。當它被人體吸收後,會集中在甲狀腺組織,附帶的輻射可以消滅手術後餘下的正常或惡性甲狀腺細胞。放射碘可以減少腫瘤復發的機會,幫助日後監察病情,亦可以用來治療復發的甲狀腺腫瘤。放射碘是口服藥物,設有水劑或丸劑。大部份放射碘會被甲狀腺組織吸收,其餘的會經小便、大便、口水及汗液在幾天內排出體外。雖然身體其他正常組織也會受到輻射,但通常沒有明顯副作用。
服食放射碘前需注意以下事項,以確保放射碘被身體充份吸收,而詳情應以醫護人員指示為準。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