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是本港致命癌症的第四位,在2021年,胰臟癌導致889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5.9%。胰臟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於過去十年錄得明顯升幅,從2011到2021年,因胰臟癌而死亡的人數躍升75%。
胰臟是一個位於腹腔深處的腺體,位置在胃及背脊中間,連接十二指腸,屬於消化道器官。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幫助消化,以及製造胰島素調節血糖。
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症,由於在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即使定期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的病人,也很難從一般檢驗中測試出患上胰臟癌。因此不少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才察覺患病,因而耽誤治療,影響生存率。因此,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病人的存活時間仍較其他癌病患者為短。
大多數的胰臟癌發生在年齡65歲以上的人士,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出現以下徵狀,可能是患上胰臟癌:
巿民應透過實踐下列健康生活模式及行為轉變,來預防患上胰臟癌:
根據現有的國際和本地科學證據,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就本地人口提出了針對胰臟癌的篩查建議:
不建議為一般風險的無症狀人士進行胰臟癌篩查(包括使用血清生物標記CA19-9進行檢測)。
鑑於現有證據不足,不建議為較高風險人士進行劃一的胰臟癌篩查。至於因為有強烈的胰臟癌家族病史、有特定的遺傳綜合症或某些遺傳易感性特徴而令罹患胰臟癌風險大增的人士,可考慮諮詢醫生意見作個別評估。
醫生聽取病人病歷後,如懷疑病人患上胰臟癌,醫生會安排進行以下檢查,以探測癌腫的位置及大小。
選擇治療胰臟癌的方法要視乎癌症的階段、病人的年齡、整體健康和個人取向。因應這些因素,治療目標可以是完全消除腫瘤,或盡量減慢腫瘤的生長或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會使用舒緩性治療。
現時完全消除胰臟癌的主要方法是做手術取出腫瘤,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尤其當病人出現癌細胞擴散到胰臟以外的器官及廣泛影響淋巴結和主要血管的情況。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是最常用的手術模式,包括切除腫瘤相關的胰臟、十二指腸、膽囊,甚至部分胃部等,手術死亡率少於5%。 約四分之一病人的胰臟癌出現在胰臟的體部或尾部,視乎腫瘤情況,可以進行胰體胰尾切除術或胰全切除等手術。
如癌症已廣泛蔓延,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症狀,保持病人的生活質素,治療方法包括:
胰臟癌病人常見的併發症包括:
胰臟癌的手術非常困難,但現時術後生存機會已大幅改善。不過,手術後仍可能出現出血、感染、血糖不穩定等併發症。
醫生會安排病人定時覆診,監察病情及復發徵狀,若發現有任何新的症狀,病人必須儘快通知醫生。
如維持營養、止痛等。
胰臟及膽管為深藏體內之重要器官。胰管匯集從胰臟分泌出之消化液,而膽管則負責將從肝臟製造之膽汁引流到小腸,兩者經會合後,將一同被排進十二指腸。對胰臟及膽管之疾病,一般體外所作之檢查並未能準確得出答案。使用內視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俗稱膽管鏡檢查,醫生能從十二指腸膽管開口處,逆向地將導管放進胰管或膽管進行X光造形顯影。膽管鏡檢查能準確為懷疑患有胰膽管閉塞(例如被結石或腫瘤所閉塞)、急性膽管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手術後胰膽管滲漏等的病人作出診斷。同時,醫生亦能使用各類輔助儀器治療胰膽管中之疾病。
病人檢查後待麻醉藥或鎮靜劑藥力減退後便可進食。病人如需要使用鼻膽管引流,則須小心保持其位置以防治療失效。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
經皮肝膽道造影術協助診斷膽管內各種病變及為阻塞之膽管提供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膽汁引流。
手術後,病人需返回病房休息及接受觀察。如感不適,應立即告訴當值醫生或護士。
此手術有一定的風險,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肝道出血、敗血病或膽腹膜炎的發病率約為4至6%,而手術死亡率則約為0.5至5.6%。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