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年約有400宗食道癌新增個案。其中,男性患食道癌的機會較女性高,在2021年,患上食道癌的男女宗數比例為4.5比1,屬本港男女患病比例第二高的癌症。食道癌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
與歐美等西方國家比較,食道癌在亞洲地區發病率明顯為高,估計與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有關。隨著科學進步,食道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另外,食道癌的治癒率不斷提高,第一期食道癌的治癒率高達百分之八十。越早發現,康復的機會越高。由於病情發展速度每人不同,仍有不少病人在發現時病情已較嚴重。 醫療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方法,以減緩病情和舒緩症狀,盡量保持生活質素。
食道是一條管狀器官,連接咽喉到胃部,長約25至30厘米。食道本身並没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而是透過不斷蠕動將食物傳送到胃部進行消化。
在食道組織起源的惡性腫瘤稱為食道癌。當食道上皮細胞的基因出現變異,並不受控制地生長和侵略鄰近組織,這樣的現象稱為惡性變。常見細胞的種類為鱗狀癌和腺癌。一般而言,鱗狀癌較常影響食道的頸部(上部)和胸部(中部),而腺癌較常影響食道和胃部的連接位(下部)。
食道癌的成因至今並未有定論,但可能與以下風險因素有關:
大多數食道癌病人的首個徵狀為吞嚥逐漸變得困難,但病人可能並不察覺或會不自覺地改變進食習慣。由於無法正常進食,病人體重會下降,導致營養不良。當有吞嚥困難、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長期的胃部不適,應及早求醫。早期病人的徵狀包括:
較後期病人的徵狀包括:
一般而言,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例如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保持均衡飲食及避免吸煙和飲酒,可以減低患上食道癌的風險。
若腫瘤未有侵入附近器官或轉移他處的跡象,醫生會以根治為目的,根據整體情況向病人建議以下任何一種治療方案。一般而言,放射治療及化療較適用於生長在食道上部的腫瘤,而長於中下部的腫瘤則以下方案均可考慮。
若腫瘤已侵入氣管或大動脈、有遠處轉移的跡象或病人的身體狀況變得衰弱,上述治療可能將不適合。醫生會建議採用紓緩性治療,以減輕病人吞嚥困難及維持生活質素。
若病情不受控制,食道腫瘤可能會日漸增大,導致患者吞嚥困難惡化,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
腫瘤可能會擴散到附近淋巴,影響聲帶神經線導致聲音沙啞。腫瘤也可能會入侵鄰近器官,使食道與氣管相連,產生瘻管。一旦瘻管形成,當病人進食時,食物及飲料便有機會經氣管落入肺部,引致咳嗽和反覆導致肺炎。
手術後初期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食道與胃的吻合處癒合不良或滲漏、傷口疼痛或感染。康復後,患者可能仍會患上胃酸逆流和吻合處收窄等併發症。
放射治療初期或可引致吞嚥痛楚和困難、放射位置皮膚紅腫脫皮和輕微刺激性咳嗽。康復後,患者仍可能患上吞嚥遲緩、肺功能和心臟功能受限。
化學治療期間病者抵抗力會受影響。如發燒寒顫和容易出血,須儘快接受治療。病者的胃口和消化能力也會受短暫影響,也可能會導致短暫脫髮。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一般會隨時間消退。詳情請參閱個別化療藥物的資訊單張。
醫生會安排病人定時覆診,若發現有任何新的症狀,病人必須儘快通知醫生。
雖然康復期間應避免過於勞累,但病人也應進行適量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增強體質,鍛鍊心肺功能,提高抗癌能力。
病人應保持不吸煙不酗酒,適時跟進其他長期病患,向長期康復邁進。
你已很努力接受治療和適應身體的改變,請不忘給自己掌聲。如你無法走出低落的情緒,請你向身邊的人和醫護人員求助。
食道及胃部的檢查需用到鋇餐造影劑配合X光透視以觀察病變。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
食道切除手術即是將食道切除的手術,主要適用於治療食道的惡性腫瘤。在某些情況下,食道切除手術也適用於治療良性病況,例如食道出現穿孔及非惡性狹窄(腐蝕性狹窄)。在進行食道切除手術後,可以選擇將胃部向上拉,回復食道和胃腸道之間的連接。然而, 在部分特定的病例中,會選擇切取一段大腸用來重建食道。
在手術後,醫護一般會提供深切治療護理,以作呼吸輔助與監控。建議病人儘快下床活動,一般在手術後7至9天便可以恢復以口部進食及飲水。
食管切除手術是一項大型手術,需要5至6小時才能完成。手術後,必須按需要接受深切治療護理。然而病人可能會出現若干與食管切除手術相關的併發症,其中包括: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你的主診醫生。